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成果 > 获奖成果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发展研究》

2022-06-10 15:21:12

成果简介

浙江财经大学戴卫东教授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国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发展研究》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应用对策与科普类)。

本研究报告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结构转型社会的老年长期照护保障资源整合研究”(批准号:18AGL018)的结项成果。

二十一世纪之初,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升至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升至13.50%,而十年前第六次人口普查,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3.26%8.87%。人口结构趋向快速老龄化。据全国老龄委统计,我国失能老年人口在2010年大约3300万人,2015年上升到4063万,估计到2050年达6600万,占全人口需要长期护理总人数(1.105亿)的60%。可见,失能也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社会风险。然而,家庭养老仍占主体地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在家庭结构小型化、女性就业结构职业化、疾病结构慢性病化以及老年人生活结构空巢化等一系列社会结构转型的现实冲击下,家庭作为养老照料的主要场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传统社会的同代配偶、代际子女为照料主体的模式显得难以为继。养老服务正从家庭的子女义务演进为全社会的公共事务,成为新时代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民生保障的一个重要主题。

本项目研究目的:我国从传统的民政养老服务到新时代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彰显了大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在资源稀缺性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养老服务资源并拓展和整合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相关服务以及资金资源,这是新型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该体系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该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学术贡献主要有:

一是,从需求侧来看,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从单一到多项、从基础性到专业性、从单纯的养老服务需求向医养结合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转变的趋势。但是,现有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还远远达不到这些要求。

二是,从供给侧来看,我国养老服务呈现出供给总量的不充分性、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资源配置的碎片化以及质量评估的低效性三性一化特征。

三是,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整合,首先,最基本的前提是服务理念的整合。其次,最令人关注的是筹资机制的整合。第三,最核心的是服务传递的整合。最后,最有难度的是受益对象的整合。

四是,传统养老服务向现代长期护理的转型发展,需要实现体制两个转型和体系一体两翼定位。其中,体制两个转型是指,一是从传统养老福利服务转向现代长期护理理念,二是从二元筹资渠道向以长期护理保险为主的多元筹资模式转型;体系一体两翼定位是指,一是确立社会保险服务为主体一体地位,二是强化福利服务与照护津贴相衔接两翼功能。

五是,根据中国国情,我国整合照护要建立“3WH3P”理论框架。在补充Neil Gilbert社会福利政策理论的分配基础(Who)、分配内容(What)、服务输送(How)以及资金收支(Way)四个维度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补充政策制订(Policy护理人员(Persons以及推进计划(Plans三个维度,从而形成中国整合照护“3WH3P”理论框架。

六是,中国整合照护系统建构为三大制度——七维框架——18条路径——4个协调机制。其中,三大制度包括长期护理保险、救助和福利构成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七维框架即“3WH3P”理论指导下的7个整合维度;进而,从部门合作与职责归类、覆盖对象与受益人群等18条路径进行整合;同时,需要体制、机制、政策和法律等四个协调机制配合。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本项目中期研究成果《OECD国家长期护理津贴制度研究》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为国内第一部关于国际长期护理津贴制度研究的学术著作,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1篇,其中,CSSCICSCD期刊论文10篇,3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全文转载,1篇论文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全文收录,SSCI收录论文5篇。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分别获得民政部、浙江省民政厅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一等奖;政策建议获得浙江省领导批示3次、厅局级采纳1次;先后接受省、市医保局委托政策咨询课题,为地方政府关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和养老服务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作者简介

戴卫东,男,浙江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长期护理保险、养老保障、社会医疗与卫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