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浙江财经大学蔡海燕副教授撰写的《“道德的见证者”:奥登诗学研究》(2020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本书是蔡海燕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奥登诗学研究”(批准号:12CWW028)的最终研究成果。
一、主要内容
本书以英语诗人奥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为研究对象,全面而立体地呈现了奥登诗学的风貌,展演诗人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大背景下如何通过自身的深度思考和积极探索持续地对外界做出反应,考察诗人与自我、社会以及诗歌这门艺术的微妙关系,从而看到一位诗人介入社会与时代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面临的诗学问题和诗路选择。
本书主体部分的论述,分为“奥登诗学的思想谱系”和“奥登诗学的艺术伦理”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方面。上篇“奥登诗学的思想谱系”由三章组成,主要依据历时的顺序动态地展开奥登的思想轨迹,但在具体论述的时候会充分考虑到诗人思想生成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第一章和第二章侧重于分析早期奥登的思想源流,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有互补性,构成了青年奥登在“怎么办”的良知折磨下的一种必然选择。第三章侧重于分析奥登与基督教信仰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他“失去了信仰”到“又有信仰了”的复杂心路历程中挖掘他的宗教思想的践行特质,认为他在反思和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仰践行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思想上的源流在奥登的生命轨迹里奔流不息,彼此交汇、涌动、融合,不可能存在泾渭分明的界线和非此即彼的范畴。本篇在论述的过程中,既注重爬梳整理各个生活阶段的思想主流,又注意打破各种思想之间的理论壁垒,从奥登极具个性化色彩的接受、汲取和转化的线索出发,考察奥登是如何运用现有的理论、思想和观念来解析人的生存与艺术的存在。
下篇“奥登诗学的艺术伦理”同样由三章组成。从诗歌的创作来看,它一定会处于“内容-诗歌-形式”这样一个横坐标体系内,而从诗歌的流传来看,我们还需要在上述横坐标的基础上再加一个纵坐标——“诗人-诗歌-读者”,完整的诗学理论必然会涉及到这四个方向,不同的诗人和批评家会各有侧重。从奥登的批评实践来看,他更为关注现代诗人的处境和尊重诗歌这门艺术的独有临界。因此,本篇把奥登诗学的主要内容分为诗人观、题材观和技艺观三个虽然相互平行但难免交叉的层面,具体论述过程中还会辐射到他的诗歌功能观、主题观、创作观、语言观等方面。第一章侧重于分析奥登的诗人观,他的文学生涯和创作轨迹,生动地体现了他对艺术与人生、诗人与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这些基本范畴的探索。由于奥登认为诗人和读者都会关心诗歌的“道德层面”和“技术层面”,因此本篇第二章和第三章以奥登对诗歌的独特阐述为起点,综合辨析诗学传统、创作环境和艺术理想等主客观因素在其诗学生成过程中的脉络,揭示奥登对诗学伦理的检视与阐发。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尽量避免奥登所批驳的体系化批评的“死气沉沉”,不把他纳入到一个设计好了的封闭体系里,而是着重从社会背景、时代特征、文学环境等多个维度尽量还原奥登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的真实语境,做到主观梳理与幽微透视相结合,这是本书撰写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原则。在具体的写作中,本书根据各部分的实际需求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一,以文本细读的方法,阐释他的作品反映出来的诗学思想和艺术旨趣;二,以传记式批评的纵向梳理,呈现他的思想轨迹和诗学发展的基本路径;三,以比较研究的横向分析,区别他与其他“奥登一代”作家的不同选择和由此呈现的诗学特征;四,以新历史主义的方式,重新解读他的人生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诗学思想中的重大转变,赋予相应的作品具体的历史语境,从而辨明他的诗路选择和思想转变的成因、意义和价值。
本书认为,奥登是生活的存在主义者、思想的实用主义者、诗歌艺术的孜孜探索者。同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一样,奥登看到了现代文明的诸多问题,他眼中的文明更像是“介于野蛮的含混和琐碎的秩序之间的危险平衡”,前者统一但不加区分,后者虽有划分却缺乏核心的统一,而理想的文明是“将最大数量的不同人类活动在最小张力下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因此,诗歌的使命不在于建造一座供世人祈祷的信仰天堂,也不在于构建一个秩序完美的理想国,而是不仅在现实的层面上通过独特的视角传达诗人对人类普遍处境的看法,提醒经纶世务者去注意他们面对的乃是有着独特面孔的活生生的人,还在未来的层面上为更适宜的变化留出可能的空间,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可堪拯救的世界”。
二、学术贡献和学术价值
1.本书秉持了奥登所说的“全集”意识,以整体性视角考察奥登的诗学思想及其创作,从而解决国内关于奥登创作的一个明显误区,即将奥登的前后期创作割裂来看。奥登说:“当一个作家去世,若是把他的各种作品放在一起,人们应该能够看到这些是一部具有连续性的‘全集’。”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奥登对于诗人的艺术成长的看重,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他对于诗歌见证具体的历史语境的要求。诗人必须被整体地阅读,而不是人为地设立“分水岭”和孤立地讨论诗学转向。本书认为,奥登似乎是自带检索系统地穿梭于各种理论和观念之中,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沟通、融合和转换的道路。因此,本书在具体论述中,尤为关注奥登对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信仰等思想的融通,指出奥登一以贯之的理性批判精神。
2.本书对于20世纪英语诗歌和诗学的嬗变历史有所关注,丰富了英语现代诗歌史的版图。奥登是英语诗学和诗歌大家,国内对他的研究却一直不温不火,个中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对奥登之于英语现代诗歌和诗学的意义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本书关注奥登对19世纪以来英语诗学的继承与超越,尤其是他独特的诗人观和题材观建立在对浪漫主义诗学主流观点的扬弃之上,而他的创作观和诗艺观与现代主义诗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诗学传统的浸润之下,在特殊的历史、文化、科学动向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之下,奥登看到了现代诗人的写作困境,形成了颇为务实的诗歌观,尤为强调诗歌的艺术伦理,不仅涵盖了“道德层面”上诗歌题材和主题的伦理指向,还包括了“技术层面”上诗歌结构和形式的伦理寓言。
3.本书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参照角度。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心之一已经转移到了上世纪40年代的诗人,而这些诗人的诸多传记和著述多有提及奥登,这使得我们回顾奥登的创作变得更为迫切。奥登及其诗人伙伴们在英国诗坛推动的现代主义新阶段,与中国诗人们开启的新诗现代化历程有一定的因缘关系。因此,从补益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本书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实践意义
1.本书撰写过程的突出特色在于坚持“译”与“评”相结合的研究路径。笔者在全面梳理奥登诗学思想的同时,与诗友马鸣谦合译了《奥登诗选:1927-1947》(2014)、《奥登诗选:1948-1973》(2015)、《某晚当我外出散步:奥登抒情诗选》(2018),均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比如《奥登诗选:1927-1947》第一版印刷5000册,短短几个月即售罄,出版社之后连续三次加印发行。诗歌翻译与细读,为本书的撰写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本书的推出积累了广泛的读者群。
2.本书与西方文化界“重返20世纪30年代”的新动向接轨。新世纪以来,“20世纪30年代”再度成为重要话题,不仅新闻界一再援引那个十年作为当前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共振背景(比如英国《卫报》分别在2013年和2017年刊文警醒读者“要吸取那个时代的教训,规避它的错误”),文化界也日益希望借助重构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文化与文学史述说一个“警示故事”。本书在解析奥登诗学时,对奥登与“奥登一代”关系有深入阐发,力图重新聚焦他所体现的文学与历史语境之间共时性的互动关系,再现他在时代氛围和真实意图之间的斡旋,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了英国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走向。其中,本书所援引的国内外经典、前沿的相关研究史料,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作者简介
蔡海燕,女,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欧美文学研究、英语现代诗研究、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