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浙江财经大学陈建胜著的《文化共同体的形塑----以社区文化中心为例》2019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获2021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本著作是陈建胜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批准号:12CSH029)的主要成果,也是“浙江省地方立法与法治战略研究院”的成果。基层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历来是基层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依托载体经历了从祠堂、私塾到乡镇文化站、大会堂再到基层社区文化中心的转变,这一转变进程伴随着国家与市场在基层的切近,为此需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国家与市场切近后的社区文化是怎么样的一种文化;二是作为其重要装置的社区文化中心何以可能与何以可能。可能性与可为性与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密切相关,这也是本研究要重点突破的地方。
该成果具有以下几个层面的梳理与贡献:
第一,从学术史的脉络中提出了国家与市场切近后的社区文化具有国家主流文化、现代社会公民文化和共同体团结文化的“多元一体”性。社区文化的根基是社区,而现代社区作为“联结单元”“政治单元”“类社会化服务单元”意味着社区文化也具有与此对应的三个面相,但三个面向须嵌套在社区的整体性中,由此提出“理想型”的现代社区文化是具有地域性、团结感、公共性、公民性的文化共同体。
第二,从历史演进维度提出社区文化中心在新时期的定位与功能。着重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基层社会从“街居制”转向“社区制”进程中乡镇(街道)文化站何以转型为乡镇(街道级)级社区文化中心及筹建社区级社区文化中心,进而提出乡镇级、社区级社区文化中心性质定位与功能。
第三,从实地调研角度提出了长三角地区社区文化中心存在着政府建设型、市场型和社会共建型三种类型。同时,从组织性质及组织运行模式角度看,又存在着政府主导型、社会化运行型、基层自治组织管理运行型三种运行模式,不同的模式具有不同的运转机制,并对形塑基层文化共同体产生不同影响。
第四,论证了把社区文化中心作为设施而非组织将产生显性与隐性后果。特别是“社会----文化”单元性质的缺失、“自主性”不足、“脱嵌”等问题,而这背后的缘由主要与如何看待、实践政府“自主性”密切相关的。
第五,建构了从“嵌入性自主”政府视角推动社区文化中心形塑基层文化共同体的政策建议。论证分析了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政府视角或社会视角,而是要采用“嵌入性自主”政府视角,并明确政府和其他主体的功能与角色。在此视角上,提出了社区文化中心发展路径,包括构建具有社会意义的规划机制与建设机制、法人治理机制、乡镇--社区文化中心的“协同整合”机制等。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审核专家给予较高评价,认为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特别是对社区基础理论的梳理及提出新的“三个单元”特质,并把这一特质贯穿到社区文化中去分析,对现代社区文化、社区文化中心提出了新颖看法。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本书的部分成果在《浙江社会科学》《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应用对策研究也获得了省领导批示。
作者简介:
陈建胜,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兼任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国乡村社会史研究会”秘书长等。主要从事社区社会学、法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