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成果 > 获奖成果

浙江省第二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2024-01-24 21:31:16


浙江财经大学华正学教授所著《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研究》一书,202212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获“浙江省第二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类)。


成果简介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研究》是一部由安徽人民出版社202212月出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华正学教授所著的学术著作。该著作是国家社科基金2020年度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思想百年发展史研究(1921-2021)”的阶段性成果。全书立足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的历史时空,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消除中国绝对贫困的伟大奋斗,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为研究主题,比较深入地探究了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与创造,为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斗争提供了学理支撑、思想依据和理论源流。

该书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域,运用历史归纳、文献梳理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建构起全新的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范式。在全书43万字的研究容量中,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100年的伟大创举,精辟提炼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核心内容,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内在逻辑,科学演绎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演化机制,全景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实现进程,整体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思想成果,认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什么“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为什么“好”的“时代之问”,是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第一部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的学术力作。

该书结合著者近年来对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思想百年发展史的深入研究和全面思考,依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看”的研究思路,比较深入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什么要而且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怎样实现的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基本规律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并由此提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研究的十大创新观点:

观点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100年,是领导中国人民消除贫困、奔向富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100年,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10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反贫困实践,具有“四大”政治诉求(体现无产阶级政党宗旨;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增强党执政为民合法性;提升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体现“三大”伦理意蕴(以人为本的政党理念、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全面发展的执政目标)。

观点2:反贫困是马克思生平和事业的中心点,是马克思建构自己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依托。制度性贫困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特征。从哲学的批判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预测,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演进机制。从现象描述到本质揭示,从历史进程到现实程序,从制度变革到生产发展,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给予我们的时代启示。

观点3:列宁开启了在新制度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列宁反贫困理论初步回答了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为什么存在贫困、怎样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基本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消除贫困的正确道路,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

观点4: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内在张力和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实践需求内在地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之所以应该而且必须中国化,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思想逻辑和中国消除贫困的实践逻辑相统一、相结合决定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有其内在机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也要解决其发展的“五大诉求”。

观点5: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实现机制内含“四个三”的结构形式。即:三重向度、三个维度、三个环节和三种境界。通过对其中内在规定性的深刻分析,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中国化的演化机制。

观点6: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实现进程经历了初步探索、基本实现、全面确立和凝聚升华四个阶段。理论的创新程度和实践的创造程度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阶段划分标准。其整个实现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地域性和突出的民族性,蕴含着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观点7: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确立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不仅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英明论断,而且形成系统完备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科学体系,开拓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境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科学体系。

观点8:“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最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标识性术语。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论述,不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极大地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发展进程,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进程中凝练形成的最具中国化的标识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术语革命”。

观点9:从工具理性到制度本性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演进逻辑;从生存本位到发展语境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追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品格;“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基本途径。从理想到现实,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福利到权利,这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实现的主要特点和根本遵循。

观点10: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内含“九大有机统一”的基本规律,同时又累积起“六个必须”的基本经验。

总之,该著作是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反贫困理论——深入研究、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学术力作,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推动作用,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脱贫攻坚的成功提供了科学的令人信服的学理阐释,体现出较好的问题前沿性、现实针对性和学术创新性。

该成果前期积累丰厚。专著出版前,已经发表13篇高度相关的学术论文。13篇前期论文,其中,国家一级A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7篇;省级期刊论文4篇,中国知网他引总次数为261/人。专著出版后,于202311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组织的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得著作类二等奖。


作者简介

华正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